亞洲首富王健林的“小目標”在上周成為了熱詞,故事的經過已無需贅言。只是言出過后,輿論基本導向了“呵呵,普通人能和你比?”這一邊,于是“小目標”便被引申為很宏偉目標的意思。
對于自主車企來說,其實“小目標”并不陌生,在品牌力的打造上,他們始終在追逐“小目標”,10個自主品牌有9個都在高喊著“年輕化”、“品牌向上”的口號,至于真的將品牌打上標簽的成功者則是寥寥無幾。為何自主品牌難塑品牌力?筆者認為原因有3點。
自主品牌的舊標簽太強
中國自主汽車的起步姿態不算優雅,甚至有些狼狽,但與國外品牌相比,起步晚卻也是不爭的客觀因素。
在2000年前后,一批自主品牌開始萌芽,中國乘用車真正開始普及。在當時,奇瑞QQ、夏利這類小型車是銷量冠軍,從世界汽車產業發展規律來看,從低端車起步無可厚非。
但在中國,這些剛剛萌芽的自主品牌面臨的卻是合資品牌中級轎車的競爭,“老三樣”桑塔納、捷達、富康在那個時代就是神車,一些公車消費使大眾等合資品牌在中國從90年代起就有不少銷量,從而早在汽車進入普通百姓家庭之前就積累了很高的品牌認知度。
從這個角度來愛看,這樣的競爭對于自主品牌其實算不上公平,用個不太恰當的比喻,就像長跑比賽中和一個搶跑5分鐘的人去比賽一樣。
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這樣看似不利的條件卻又給了自主品牌獨特的生存空間:低端市場。
新世紀剛剛來臨的時候,中國國民收入與如今不可同日而語,消費者雖然心里都認為合資品牌的中級車好,但經濟基礎決定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只能選擇相對低端的自主品牌。
這與剛剛起步的低端自主品牌“不謀而合”,也正是從那時起,自主品牌便被扣上了“低端”、“廉價”的帽子。而標簽一旦被扣上就很難被改變,就像人們提起“小目標”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話:“錢不是萬能的,是萬達的?!?
近幾年,幾乎所有自主品牌都希望將品牌力塑造起來,為自己換一個全新的標簽,提升品牌力,但舊標簽的影響力實在太強,自主品牌對于品牌力的塑造需要時間的沉淀。
盲目迷戀銷量上的“小目標”
自主品牌難塑品牌力的歷史原因并不完全是自主品牌自身造成的,但對于銷量“小目標”的盲目追求,則是其品牌力難塑的主觀因素。
從市場角度來講,銷量的保證才能維持企業的生存;從技術角度來講,低端車的制造工藝相對更容易。那么問題來了,用更容易的方法得到了很不錯的銷量,自主品牌為什么還要舍近求遠的去向高端進發?
車企對于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多多少少會被銷量的光芒所掩蓋,技術升級緩慢。到年底的時候,如果哪家企業站出來講明年的銷量目標是多少萬輛,人們不覺得這有什么。但是如果有哪家企業站出來講,明年的目標是攻克哪些技術難題,研發出哪些技術專利,那絕對所有人會跳出來罵他們是不是腦子壞了。
雖然這個例子有些極端,但不可否認的是,自主品牌對于銷量過于看重,這就造成了產品規劃的重心不自覺以銷量為前提。
為了銷量,產品研發不思進取,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仍然走低端、性價比路線,這還是最基本的。還有的自主直接品牌模仿、復制粘貼其他品牌車型設計,說好聽點叫“逆向開發”,說不好聽了就是抄襲。